飛象原創(魏德齡/文)除去運行大型游戲或本地AI外,當智能手機的性能早已過剩,近年來市場上便出現了卷攝像頭與折疊屏的現象,甚至一些聰明的消費者會發現,個別機型上那多顆攝像頭中,還可能有一顆是充數的,平時根本派不上用場。如此卷起來的代價,還有越來越厚的機身,與沉甸甸的口袋。
當時間來到2025年,海外廠商似乎發現,化繁為簡也許能夠打開新的市場,當小尺寸手機開始銷聲匿跡,超薄手機現身了。
超薄新形態
本周,三星正式發布了三星Galaxy S25 Edge,采用超薄扁平化設計,機身厚僅5.8毫米,重163克,搭載高通驍龍8至尊版芯片,最高12GB內存和512GB存儲。配備6.7英寸120Hz AMOLED屏幕,康寧大猩猩第二代陶瓷和Victus玻璃,鈦金屬邊框。后置2億像素主攝+1200萬像素超廣角雙攝,支持Galaxy AI功能。電池容量3900mAh,支持無線充電。
不難從機身外形上發現,攝像頭縮減為兩顆,以往正在被很多廠商所聚焦的高倍數光學變焦或潛望式攝像頭功能進行了刪減,轉而配以后置2億像素主攝+1200萬像素超廣角鏡頭的組合。不過在攝像頭的精簡方面,蘋果在下半年可能會發布的iPhone 17 Air更加激進。
根據目前流出的iPhone 17 Air模型來看,機身僅約5.5mm厚,甚至會因此取消實體SIM卡槽,僅支持eSIM。屏幕尺寸同樣沒有縮水,預計為6.6英寸,并支持1—120Hz的ProMotion自適應刷新率技術。唯一目前可能讓人擔憂的是這臺手機的續航問題,由于采用了超薄機身設計,電池用量可能不足4000mAh。另外在高負載下的機身散熱表現也值得關注。
無論是Edge還是Air,從中不難發現,攝像頭均成為被精簡的對象,這也意味著智能手機卷得方向變了。
卷得方向變了
根據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去年給出的iPhone16Pro成本清單來看,產品總硬件成本為568美元,比2023年秋季上市的iPhone15 Pro增加了6%。零部件成本占美國銷售價格的比重(成本率)為57%,與2019年上市的零部件Pro相比上升了18個百分點。
其中攝像頭零部件成本為91美元,是內部第三大成本部分,包括了正面搭載的通過臉部識別可精準測量臉部凹凸程度的“ToF傳感器”,以及背面的攝像頭包括廣角和長焦在內共有3個,iPhone全部使用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的圖像傳感器。
另外的兩個占據成本大頭的部分為主控芯片和顯示屏,A18 Pro芯片的預計成本為135美元,占到智能手機整體的四分之一左右。成本第二大的是OLED顯示屏,為了減少電力消耗,采用可變刷新率技術,成本為110美元。
這三個成本大頭其實也反映出了智能手機近年來的發展方向。盡管日常的性能早已能夠輕松應對,但對于運行3A大作,以及在人工智能上的發力,依舊在推動著手機處理器進行每年的快速迭代升級。對于屏幕的尺寸來說,目前消費者處在用了回不去的狀態,此前蘋果的iPhone 12 mini與iPhone 13 mini上的嘗試,市場反饋叫好不叫座,銷量不佳,數據顯示,iPhone 12 mini僅占iPhone總銷量的6%,而iPhone 13 mini更慘,僅為3%。
根據iiMedia Research數據顯示,攝像頭像素已經不再是中國智能手機消費者購買智能手機的關注因素。在2024年中國智能手機消費者購買智能手機關注因素中,按照消費者的關注程度由高至低排序依次為運行內存、存儲容量、續航能力、充電速度、價格、屏幕尺寸、手機外觀、CPU類型、品牌、屏幕分辨率、攝像頭像素和手機贈品,前三位受消費者關注程度分別為36.49%、33.45%和32.92%。其中手機攝像頭像素為24.33%,僅排在“手機贈品”因素前。
綜上不難發現,近幾年卷得厲害的攝像頭,盡管占據了成本的重要部分,但正跳出消費者的考量視野。而關于小屏手機的調查,核心優勢是攜帶方便(73.5%)、操作便捷(54.4%)和握持舒適(45.2%)。而這三個要素,在技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其實并未與屏幕尺寸強關聯。
超薄大屏機型可能是手機廠商進行了一次全新嘗試,既然小屏已經回不去,但輕薄的需求依舊強烈,不如把開始式微的攝像頭砍掉,展開一場全新的試水。國產手機也可能將會加入跟進。這一形態手機能否獲得市場認可還尚未可知,但至少證明,智能手機卷的方向已經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