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劉俊伶
今年以來,我國智能眼鏡市場熱度攀升。
IDC最新報告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49.4萬臺,同比增長116.1%。其中,中國音頻和音頻拍攝眼鏡市場出貨量35.9萬臺,同比增長197.4%。
IDC預測,2025年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預計達到1451.8萬臺,同比增長42.5%,其中中國市場出貨量預計達到290.7萬臺,同比增長121.1%。
智能眼鏡銷量增長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人工智能(AI)大模型與增強現實(AR)技術的發展與深度融合,AI大模型的成熟顯著提升了智能眼鏡的交互能力與實用性,AR技術的突破則增強了智能眼鏡的使用體驗;二是國家補貼政策將智能眼鏡納入范圍內,產品性價比明顯提升,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場需求;三是廠商持續推出新品,產品向輕量化和多元化方向發展,覆蓋多場景需求。
民生證券認為,智能眼鏡是最具智能化改造潛力的AI大模型載體之一。智能眼鏡的AI 賦能潛力尤為突出。眼鏡形態靠近人的耳、眼、嘴這三個最重要的感官器官,且AR顯示技術為AI提供文本和圖像輸出能力,讓用戶能接收到更多的圖文信息,為充分挖掘AI大模型落地應用的潛能提供了有效途徑。
近期,智能眼鏡廠商陸續發售新品來搶占市場份額。
智能眼鏡廠商Rokid上線全球首款可支付的智能眼鏡Rokid Glasses,其內置了支付寶的支付功能。Meta宣布與運動品牌Oakley聯手合作推出新款AI眼鏡Meta Oakley。早前,雷鳥創新在5月推出雷鳥X3 Pro等多款新品。
價格方面,已發售的產品價格普遍在1000元至3000元區間,推動智能眼鏡大眾化普及。比如,今年“6·18”活動期間,京東上智能眼鏡熱賣榜首位的雷鳥V3新品,疊加優惠后到手價為1299.74元。其他銷量居前的產品,比如星紀魅族StarV Air2等使用國家補貼后到手價均在3000元以內。
據證券時報·數據寶統計,A股中智能眼鏡股有50只。6月18日集體上漲,平均漲幅達到1.68%,卓翼科技、勝利精密、江波龍漲幅居前,均達到5%以上。本月以來,智能眼鏡概念股普遍表現較好,平均漲幅達到6.44%,杰美特、博士眼鏡、億道信息等13只個股累計漲幅在10%以上。
從資金面上來看,23只個股本月以來獲得杠桿資金加倉,其中18只個股融資凈買入金額超過千萬元。國科微、晶方科技、明月鏡片凈買入金額居前,分別為6839.69萬元、5545.07萬元、4366.28萬元。
國科微表示,智能眼鏡作為集成視覺、聽覺、語音等人體重要感知交互的端側硬件,有望成為AI技術應用落地的最佳載體之一。公司積極拓展AI邊緣算芯片在AI眼鏡等新場景的應用,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受益于智能眼鏡銷量增長,智能眼鏡股盈利能力明顯上升。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智能眼鏡概念股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87.81億元,同比增長超20%。24只個股實現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6只個股減虧,3只個股扭虧為盈,報喜比例超過六成。
恒玄科技在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個股中增幅最高,今年一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1.91億元,同比增長590.22%。在智能可穿戴市場,公司主要為TWS耳機和智能眼鏡等產品提供主控芯片,公司芯片已在魅族等智能眼鏡產品中應用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