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象原創(高靖宇/文)6月18日,2025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海正式開幕。本屆MWC上海以“匯聚·連接·創造”為主題,將展示最新的通信、連接技術。今年恰逢中國5G商用牌照發放迎來六周年。六年間,5G技術已從概念藍圖走向規模應用,深刻重塑了社會與產業的運行脈絡,并加速開啟智能互聯的新紀元。

AI注入靈魂,5G潛能迎來全面爆發
過去六年,5G網絡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了跨越式部署。根據GSMA《2025年移動經濟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5G連接數已突破20億,預計到2030年將占移動連接總數的57%。其中,中國5G用戶在2024年已超10億,是全球首個5G連接達10億的市場。這一強大的連接底座,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鋪設了高速通道。
然而,5G網絡本身如同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其真正價值的最大化,亟需強大的"大腦"進行全局調度與智能決策。AI,特別是生成式AI與大模型的崛起,正為5G注入智能的“靈魂”,成為推動行業智能化升級的關鍵驅動力。
在新興產業,5G+AI應用正逐漸鋪開。以低空經濟為例,中國電信通過5G+AI+衛星+毫米波,打造了超大帶寬天地一體的低空智聯網和高精度高智能的低空感知網,已服務全國低空項目超200個。而在制造業中,5G與AI可謂相輔相成,例如借助AI可實現供應鏈管理的動態優化,通過5G網絡為供應鏈提供實時數據收集和分析。
MWC上海正是此類融合創新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道路的最佳試驗場與驗證平臺。在備受矚目的GSMA創新高地展區,我們可以看到5G與AI產生的“聚合裂變”:人形機器人靈活自如地執行復雜任務,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與全自動駕駛技術挑戰城市交通的極限,無人機翱翔天際拓展應用邊界,AI智能終端悄然改變人機交互模式。這些是5G與AI、邊緣計算、傳感技術等深度融合的結晶,更是對于產業鏈的重塑,這種協同創新打破了傳統產業鏈的線性結構,構建起“技術-場景-商業”的閉環生態。
5G-A商用加速,定義下一代連接標準
在充分釋放現有5G潛能的同時,產業界已著眼于更遠的未來。2024年,5G-A作為5G的“增強版”迎來商用元年。一年來,5G-A在交通樞紐、工業園區、低空物流等多個場景落地,通感一體、RedCap等創新技術逐步實現規模化應用。
在本屆MWC上海上,可以看到5G-A的商用價值在垂直行業中愈發凸顯。5G-A的毫秒級時延與厘米級定位精度,使其成為工業互聯網的核心基礎設施。在生產制造場景,5G-A網絡支撐機械臂實現微秒級協同,確保焊接、裝配等工藝的極致精度;在港口物流場景,5G-A與AI視覺結合,可實時調度無人集卡與自動化吊橋,將貨物周轉效率提升40%。更值得關注的是,5G-A的無源物聯技術能夠以“零功耗”連接海量傳感器,為智能工廠的設備健康管理、能耗優化提供低成本解決方案。
在智能駕駛領域,5G-A憑借納秒級時延、海量設備接入及亞米級定位等核心技術優勢,正在重構自動駕駛的技術圖譜。通過與北斗/GPS衛星導航及地面基站的深度融合,5G-A可實現車輛定位精度突破厘米級閾值,精準賦能自動泊車、高速公路全場景自動駕駛等應用場景。
在低空經濟領域,5G-A通過通信、感知、定位、監管一體化的技術革新,為無人機行業構筑起安全高效的數字天空,顯著提升作業效率與產業應用邊界。
這些應用不僅拓展了5G的商業邊界,更催生出萬億級的新業態。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預測,到2030年,5G和5G-A等技術將創造1萬億美元的產業價值,惠及所有行業。
5G-A的更深層意義在于為6G奠基。其引入的通感算一體架構、AI原生網絡等技術方向,與6G“全域覆蓋、全維感知”的愿景高度契合。例如,5G-A通過衛星通信與地面基站的協同,初步驗證了空天地一體化網絡的可行性;其內生智能能力則為6G的“自主網絡”演進提供了技術驗證。全球30余家運營商已啟動5G-A商用部署,中國更計劃2025年覆蓋全國超 300 個城市的重點場景,這一進程實質上是6G技術儲備的“前哨戰”。
結語:
5G與AI的融合,釋放了連接與智能的乘數效應;5G-A的商用加速,則為技術演進開辟了新的航道。正如MWC上海所揭示的:技術的價值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如何激活千行百業的創新潛能。這場融合創新的浪潮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的迭代,更是一個萬物智聯、虛實共生的數字時代正在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