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象網訊(簡之/文)7月3日,以“智領消費新體驗·駕馭合規新邊界”為主題的2025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人工智能+數字消費創新與合規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匯聚了來自政府管理部門、科研機構、企業的300余位嘉賓,就人工智能與數字消費的創新融合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姜洪朝在致辭中強調,北京正加速推進數字消費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通過政策引導與生態共建,釋放數字消費新潛力。論壇現場,北京市為第四批36家“北京市信息消費體驗中心”授牌,覆蓋商業綜合體、文旅景區、通信服務等領域,標志著北京“全域覆蓋、全時響應、全鏈協同”的信息消費生態體系進一步完善。
在主題演講環節,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數字商務研究院副院長張建軍發表題為《人工智能+數字消費新環境新趨勢》的演講,指出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賦能數字消費的過程中,面臨如何保護個人隱私、維護數據安全、滿足智能時代對人才需求等諸多挑戰。
隱私危機:當數據防線遭遇AI沖擊
在AI重塑消費體驗的同時,隱私泄露風險如影隨形。最高人民法院近日發布的6起網絡侵害人格權典型案例中,兩起直接涉及AI技術濫用:其中一起是未經授權使用他人聲音合成音頻,另一起是利用“換臉”技術生成虛假視頻。
這類侵權呈現三大特征:隱蔽性強——通過算法偷偷采集用戶數據;傳播廣泛——在社交平臺上產生指數級擴散;門檻降低——通過簡單工具即可實施。這些特征令侵權行為更容易發生,使得公眾人物與普通人都可能暴露在風險當中。
例如,湖南懷化的一條“35歲女子從28樓跳下”的虛假視頻,就曾引發數萬次轉發。后來警方調查發現,這竟是有人利用AI平臺的“悲劇模板”一鍵生成的謠言。類似的事件還有:上海姚某用AI編造企業使用過期原料,導致門店的營業額暴跌的事件。
除此之外,一些隱蔽的威脅是來自于系統性的數據泄露。例如,高校學生胡某入侵了學校的教務系統,盜取兩萬余條個人信息,通過AI程序批量發送包含不雅內容的短信,引發巨大的公憤。
在消費場景中的隱私漏洞,同樣也是一個重災區。我們時常會發現,身邊的智能設備似乎在“監聽”用戶的對話,然后根據對話內容精準推送相關的廣告。類似的例子還有,某些運動APP甚至會收集超出必要范圍的用戶健康數據,引發用戶不必要的擔憂。
企業應用場景中,也面臨數據管控失靈的風險。例如在2023年,某制造企業的員工因使用ChatGPT優化代碼,導致企業的機密信息永久留存于AI的訓練集當中。在某些大模型平臺上,同樣出現類似的漏洞。在2025年7月,某大模型就因違規收集用戶信息,被列入整改名單。
針對各種窺探用戶隱私、危害數據安全的亂象,在治理過程中,需要構建起多維的防護體系。技術上,國家數據局2025年推動的可信數據空間試點,要求建立“參與主體可信任、數據來源可確認、合規使用可保障”的機制;法律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明確平臺對AI內容有進行標識的義務。
同時,面對個人信息泄露的挑戰,我國已構建起以《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為核心的法規體系,今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個人信息保護合規審計辦法》也進一步明確了企業的合規審計義務。
中關村信息消費聯盟數工委主任王宇指出,企業需構建三位一體的安全合規體系,即“數據智能管理+合規風險評估+安全防護與治理”,通過對象數字化、過程數字化、規則數字化,實現數據資產透明化管理。
人才危機:T型人才更受企業青睞
人工智能時代,盡管很多曾經屬于人類的工作,會被算法與機器所取代,但人才短缺依然是這個時代首當其沖的問題。例如,當某電商平臺引入AI選品系統后,采購團隊就面臨重組的現實選擇:傳統的采購專員將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兼具供應鏈知識和算法調試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即便是在AI時代,這樣的人才也不可或缺,因為他們既能理解商品周轉率對現金流的影響,又能訓練AI識別爆款商品的視覺特征。
還有更多類似的例子也表明,人工智能的深度應用正在重塑人才需求結構。知乎黨委副書記郭錦程就表示:數字消費領域正面臨人才斷層危機,傳統的技能體系已無法適應AI驅動的消費新生態。
而更多這樣的情況,正在成為2025年人才市場的縮影。有關人力資源方面的研究顯示:AI崗位的供需比僅為0.5,也就意味著每兩個職位中僅有一位合格的候選人。此外,懂得強化學習的專家型人才炙手可熱,正在成為企業爭奪的焦點。
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數字商務研究部副院長張建軍指出,智能時代,具有多維能力的“T型人才”更受企業的青睞。
在垂直深度方面,T型人才擁有更長時間的經驗積累。比如在金融、醫療等領域,往往就需要5到15年的行業經驗積淀。
在技術廣度方面,T型人才是業務上的多面手。比如作為一個AI產品經理,就需要既懂業務痛點,又要懂得如何規劃落地路徑。
除此之外,T型人才還需要適應因角色轉變帶來的挑戰,適應從經驗輸出者轉變為AI訓練師的角色轉換過程,比如智能時代的律師,就需要將判例轉化為法律大模型的訓練素材。
正因為智能時代需要更多的T型人才,所以我們的教育體系也面臨著顛覆性的挑戰。有咨詢機構預測,未來全球有3億的工作崗位將被AI所取代,而傳統教育體系中培養“單項技能者”的模式正在崩塌。未來的教育必須是打破學科壁壘,培養出跨界的人才。基于此種要求,跨學科培養將成為一種普遍的教育方式,比如醫學院會增設算法倫理課,計算機專業將必修行業認知課程等等。
針對智能時代的教育模式,具身智能算法工程師的走俏同樣印證了這種趨勢:他們既需要精通機器學習,又要理解機器人機械結構對運動算法的影響。只有軟硬件結合的“雙棲人才”才可能成為產業的剛需。
為應對智能時代人才需求的挑戰,論壇還發起了“共建數字消費職業人才標準與認證體系”倡議,提出四大原則與五大行動。其中,四大原則分別為:開放共贏、公平護航、專業立本、動態進化;五大行動則包含:精準畫像→認證賦能→階梯培養→質量把關→迭代升級,這樣一個完整的鏈條。
相信通過這樣的教育體系,能幫助用人單位在智能時代,打破行業壁壘,推動人才從“經驗輸出者”向“AI訓練師”的定位轉型,并通過持續學習機制來進行技術迭代,也為數字經濟筑牢人才根基。